当前位置:首页 >> 杂志期刊 >> 设计资讯 >> 艺术品设计视角

中华传统艺术小品鼎力之作

发布日期:2013-3-28 来源:互联网 作者:李 伟 浏览:



         中国传统艺术小品,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的精神载体,充满着东方独特的生命色彩和美好祈愿。目前国内外对于中国传统艺术符号的研究学者尚且不多,许多传统艺术符号所蕴涵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需要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去关注。对于这些艺术文化的内涵研究需要坚韧毅力和刻苦钻研的精神,而吴卫教授正是这样一位具有坚韧毅力和刻苦钻研的学者,其所著《中国传统艺术符号十说》一书便是其融汇了十多年艺术素养及理论实践的成果。《中国传统艺术符号十说》是一本介绍中国建筑装饰及视觉传达领域具有典型意义的十个代表中国符号的详细解说本,属于研究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范畴。梁思成先生早在四十年代就曾提出:中国的传统艺术小品需要学者去归纳研究。[1]吴卫教授正是从这句话中得到启发,早在其湖南大学建筑学硕士阶段学习期间便开始对中国传统艺术符号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攻读设计艺术学博士学位期间他又十分热衷于对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这样一路走来历时十多年,孜孜不倦地耕耘于中国传统艺术符号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并从中精选出十幅作品编著成《中国传统艺术符号十说》一书。该书的大致内容共分10个部分,分别是:1擎天一柱——华表; 2神龟驮碑——赑屃;3镇墓神兽——辟邪;4陵道神羊——獬豸;5吉金国器——商鼎;6宅门枕石——石鼓;7秦琼尉迟——门神;8构成彩画——旋子;9吉祥驱火——脊饰;10三足财神——金蟾。现结合我对该书阅读后的理解和感触,评述如下:
一、注重溯源探究 还原历史真貌
        作者对于中国传统艺术小品的研究着重于从文献起源开始探索,注重其产生的人文社会背景情况,并吸收前人已有的成果,强调学术研究的科学规范和严谨。对于每一个专题符号的探讨,作者都通过中国期刊网、图书资料进行了大量的阅读调研工作,在每一个传统艺术符号专题的后面都详细标注了文献出处和相关注释。如其符号专题系列之一赑屃,作者从众多有关赑屃的文献中追溯出赑屃的起源及相关资料,如从东汉张衡《西京赋•文选》中:“缀以二华,巨灵赑屃,高掌远跖,以流河曲,厥迹犹存”;西晋左思《集部•文选卷五•京都下•吴都赋》:“蚌蛤珠胎,与月亏全。巨鳌赑屃,首冠灵山。大鹏缤翻,翼若垂天。振荡汪流,雷抃重渊。殷动宇宙,胡可胜原”;明代杨慎《升庵集》:“……赑屃,形似龟,好负重,今石碑下龟趺是也”等从文献源头来探索赑屃的身份背景,引古论今以还原赑屃的历史原貌,从中得出结论赑屃原是形容巨龟爬动时抖擞竞力的姿态,后指代一种巨型鳌龟,是龙生九子之一。作者深入地研究各传统艺术符号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并不是单纯描述传统艺术符号的本身,而是从“能指”物象后面绕过去,去探索剖析后面的各传统艺术符号中蕴含的“所指”内涵,以及与同类型艺术小品的比较,对于各传统艺术符号的背景及体现的文化内蕴进行溯流追源,做出了详细的阐述。如赑屃与西夏巨人驮碑,本来按照习惯碑础趺座应是巨灵鳌龟,但西夏人偏偏用的是巨人驮碑,从中可看出赑屃鳌龟与巨人驮碑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取龟和力士大力之意,可见古人在塑造碑趺座时,是受到地域文化及民族习俗等背景限制的,体现当时西夏上层官僚的喜好和党项民间百姓的风俗。作为一本国学读物,作者在书中对难懂的古籍字词含义都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并附有500余幅精美图片,让更多的寻常百姓能够在赏阅该书时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符号背后蕴涵的深厚的国学人文内涵。
二、科学研究方法 拓展学术深度
      该书运用西方科学的研究方法拓宽了探索视野,以学术论文的格式来研究各个专题符号,这有助于科学严谨地研究各专题内容,理清传统艺术小品的脉络及其发展演变规律。作者通过文化人类学、图像学等西方科学的方法论来探讨东方传统艺术小品,从新的视角来看待中国近百年来在现代化进程中被忽视的传统艺术小品。由于针对中国传统艺术符号的研究较少,研究材料又比较琐碎,而历史久远的艺术小品史迹难寻,大都是一些零星的文献记载和主观推测,作者运用西方的研究方法做了大量的材料收集、整理、选择和辨析的工作,并加以总结、分析并归纳研究,使我们能够更加深刻理解传统艺术小品背后所涵盖的博大的艺术人文内涵。如作者在探索赑屃这一专题符号时,以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手段了解赑屃的背景及相关史料,应用图像学的方法分析赑屃与龙生九子、玄武的关系,阐述鳌龟驮碑的缘由,再将其与西夏巨人驮碑进行比较,从更理性的角度来研究赑屃的形式特征和符号特点,总结出赑屃是迎合了当时最高统治者和官僚的利益和意愿,成为代表皇家的御碑神趺,说明身份、名分在中国社会是何等重要(导致中国至今仍是一个强调身份的国度),指出官本文化是制约古代建筑装饰造型因素的主要根源,可以从赑屃驮碑身上折射出中国传统官本文化的历史缩影。因此,作者正是运用西方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发掘出了传统艺术小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从而推进传统艺术小品学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三、幸福生命信仰 文化艺术载体
         “艺术是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人类的生存需要艺术,艺术也是一种人类的生存行为。”[2]民众在生存中创造了艺术,并将文化、情感、思想等沉积到艺术之中,同时艺术也反过来影响着民众的喜好和生活。中国传统艺术小品,作为华夏民族群体生命象征的精神载体,是中华民族追求美好生命的诉求体现,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传播媒介。作者通过对典型传统艺术符号的研究,揭示出艺术小品就是民众诉求生存、繁衍、吉祥的物化形式,是渗透在民众生活各个层面的幸福生命信仰的精神折射。在作者的研究中,不论是体现中国礼制精神的华表还是反映出中国传统官本文化的赑屃;不论是帝王陵墓、神道的守护者辟邪还是充满祖先崇拜和图腾信仰的商鼎;不论是执法公正的獬豸还是吉祥辟邪的金蟾;不论是“非贵即富”的门第符号抱鼓石还是辟邪驱鬼的门神,无不体现出中国传统艺术小品依附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事实,是围绕幸福生命信仰这一主题形成的东方艺术文化的伦理价值体现,而其中,辟邪纳福、求吉安康、礼制思想和官本文化等是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符号的主要语义表现特征。在英国著名的东方艺术史家劳伦斯•比尼恩著的《亚洲艺术中人的精神》一书中提到:“最宝贵、最持久的艺术品并不是某些人称之为最纯粹的东西,而是最充分地体现出人的精神中的种种愿望、喜悦以及烦恼的艺术品。”[3]中国传统艺术小品作为华夏文化沉积的表现,正是体现出中国人的精神中的种种愿望、喜悦的艺术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及艺术研究价值,是中华民族情感、思想、生活的衍生物。作者在研究这些传统艺术符号时,从各个层面深入地探讨其隐含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不仅用文字叙述还加入了大量的形象化的图片,能够使读者对中国传统艺术符号有更为直观的了解。
        总而概之,该著能较好地将中国传统符号中的艺术与历史融会贯通,全面深刻地探讨了这十个经典的中国传统艺术小品,无论是选题的视角、研究的方法、资料的筛选还是最终的结论都体现出了作者深厚的艺术素养和文化底蕴,其刻苦钻研、坚持不懈的学术精神,其科学理性、治学严谨的研究态度,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该书图文并茂,行文流畅,对于热爱建筑设计、艺术设计、旅游观光以及热心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爱好者来说是一本让人受益匪浅的图像国学之读物。
参考文献
[1]梁思成:《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北京,生活读者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254页。
[2]李振球、乔晓光:《中国民间吉祥艺术》,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3]劳伦斯•宾雍:《亚洲艺术中人的精神》,《中国图书评论》,1988年第1期,第197页。
作者简介:
李  伟(1970~),男,湖南南县人,湖南商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现为湖南商学院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校教材建设委员会委员,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主要从事艺术设计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广告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上一篇:没有了!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