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杂志期刊 >> 设计资讯 >> 艺术品设计视角

陈少芳+谭展鹏广绣“火种”在一个家庭留存并燃亮

发布日期:2014-3-10 来源:来源新快报 作者:未知 浏览:

 

 

陈少芳+谭展鹏:广绣“火种”在一个家庭留存并燃亮
 


 

陈少芳+谭展鹏:广绣“火种”在一个家庭留存并燃亮

  ■《晨曦》为广绣奠定了中国“四大名绣”的地位。

【广绣】

广绣是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民间手工刺绣工艺的总称,是近年来广东粤绣中的代表绣。与苏绣、湘绣、蜀绣并誉为中国“四大名绣”。

广绣是一种用针引线在绣地(丝绸等)上绣出各种图像的手工艺术,包括真丝绣、线绣、珠绣和钉金绣等四大类绣种,具有构图饱满、形象传神、纹理清晰、色泽富丽、针法多样与善于变化的艺术特点。

广绣的题材广泛,以吉祥喜庆的传统题材为多,以迎合时代潮流的现代题材为佳。高级广绣主要有精品画、条幅、挂屏、台屏等;一般绣品包括刺绣画片、金银绒褂裙、被面、枕套、披巾、头巾、绣服、绣鞋、绣袋、戏剧服装等。

【威水史】

明代时,广绣就开始得到外国人的认同。当时,有葡萄牙人购得广绣钉金龙袍献给葡王,广绣开始名扬***。后来,广绣开辟了对外贸易活动,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亲自倡导成立英国刺绣同业公会,按广绣作坊形式组织英王室绣庄,工人也是学广绣招收“男工”,王室绣庄从中国进口丝绸和丝线,加工绣制贵族服饰;英王查理一世倡导让广绣艺术传播英伦三岛,并动员国人种桑养蚕,当时广绣被西方学者称誉为“中国给西方的礼物” ,英、法、德、美各国博物馆均藏有广绣。

【陈少芳部分作品】

《我爱小鸡群》,参加“1978年全国工艺美术展览”时受到邓小平的欣赏;《晨曦》获得“1982年全国工艺美术百花赛”金杯奖,为广绣奠定了中国“四大名绣”的地位;巨幅花鸟刺绣长卷《岭南锦绣》(长13.8米,高1.2米)得到国画大师关山月赏识并亲笔题款,评价为“广绣划时代的世纪之作”,后获“广东省首届民间工艺精品展”金奖;大型珠绣屏封《马到功成》获“广东省首届工艺美术名家名作展览”金奖;2004年“领袖的风采”系列(邓小平、董建华、何厚华艺术肖像)荣获金奖。

传承人:陈少芳

广州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广东省工艺美术一级大师、中国刺绣研究委员会委员、中国刺绣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荣获“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绣)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称号、第一届(亚太地区)民间艺术家最高奖“金飞鹰奖”终身成就荣誉称号、第一届世界民间艺术最高奖“金马奖”终身荣誉称号。

主要艺术贡献:在广绣处于“人亡艺绝”的20世纪80年代,毅然筹建广绣研究所,40多年来锲而不舍地投入广绣艺术的创新工作,在吸取传统广绣技艺的基础上,加入了众多现代绘画艺术元素,成功创造了“陈氏广绣”独特的“丝线色彩构成法”。

(图片由受访人提供)

 

  ■陈少芳(中)与谭展鹏(右)、黄敏健研究《和谐岭南》技艺。

探访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广绣

■ 新快报记者 徐绍娜

“铺针细于毫发,下针不忘规矩”。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的广绣,以其构图饱满、针法多变、色彩浓艳的艺术特色而著称于世。2006年,广绣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广绣的唯一传承人,陈少芳踏足行业四十多年,一直致力于广绣的传承、创新,被誉为“现代广绣”的奠基人。

如今,陈少芳年岁大了,她的儿子谭展鹏义无反顾地继承衣钵,开始了另一段广绣的历程。记者采访当天,陈少芳由于身体微恙,由谭展鹏代为讲述她与广绣的故事。

除夕夜忘情赶工被困

陈少芳从事刺绣虽已四十几年了,但其实她是“半路出家”。她最初就读于美术学校,度过了四年附中、四年学院的学习生涯。在校期间,陈少芳就比较系统地掌握了中西画的色彩和各方面现代绘画的元素。后来,她进入广州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虽然是担任广绣的设计,但她却将美术知识和理论融入到传统的手工艺术中,丰富了这门古老艺术的语言。

当时,由于是学画出身,绣工师傅不让陈少芳拿针,她只能偷偷地学。“当时公私合营之后,广州所有技艺精湛的‘揽头’都被集中在广绣小组里,而陈老师是做设计的,所以其他人不让她学。”陈少芳儿子谭展鹏回忆了她的学艺过程,他笑言,当时陈少芳完全就是凭着自己的一腔热血学成的广绣。

当然,将广绣视为挚爱的陈少芳,在她漫长的艺术生涯中,“传奇”故事也有过一箩筐。1982年,陈少芳被领导指定负责创作《晨曦》,参加中国四大名绣的评比。任务下来后,陈少芳开始没日没夜地赶工,但当时在设计的时候一直没办法解决孔雀开屏时那种往画外展开的效果。陈少芳就不断琢磨这个问题,画烂了无数纸张,后来终于灵光一现,想到了光线问题。当时她正继续赶工,领导来了,惊讶地问她怎么还没走。原来,当天是大年三十,所有人都走了,大门也被贴了封条了,领导巡视时发现有灯光,走进来就看到陈少芳还在忘情画画。“要不是及时发现,她可能就要被困在里边过年了。”谭展鹏笑呵呵地说起母亲的故事,他说母亲对刺绣的热爱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

由于执着、勤奋,陈少芳成名也很早。早在1978年,她的作品《我爱小鸡群》就参加北京的“全国工艺美术展览”,当时她独创的“绒毛针”绣出的小鸡毛茸茸、栩栩如生,邓小平在作品前驻足欣赏了好久,又把其他人叫过来看,一时传为佳话。

 


 

陈少芳+谭展鹏:广绣“火种”在一个家庭留存并燃亮

  ■《我爱小鸡群》曾受到邓小平欣赏。

陈少芳+谭展鹏:广绣“火种”在一个家庭留存并燃亮

艰难时期为后人留精华

实际上,在上世纪80年代,广绣也遭遇了“人亡艺绝”的境况。在当时的公司里,广绣并不受重视,而是作为一个“保留火种”存在。后来,陈少芳内退后,就将广绣搬回家里,照旧是没日没夜忙于她的创作。而谭展鹏和弟弟也是从小跟着母亲学刺绣,他早就学有所成,但在那样的环境下,他根本就无法靠这门艺术生活,只能“下海”。“当时就是怀才不遇的感觉,这么值得骄傲的艺术没人赞赏,连提都没人提,空有一身手艺也无处施展。”谭展鹏说,当时的广绣相当“可怜”,就像是一个小火种,只要把它藏好,不灭就行。

尽管环境“恶劣”,但陈少芳一家人都没有放弃广绣,他们就在家里自己创作。巨幅花鸟刺绣长卷《岭南锦绣》就是那时候诞生的,“当时并没有想到‘文化遗产’之类的高度,我们只是因为热爱,就想好好做一幅绣,融入我们所知道的各种技法,再现广绣最美的一面,当作给它画个完美的句号,留给后人,让他们知道广绣是个好东西。也许等这门艺术重新被拾起的时候,它也可以是个参照物。”

渐渐的,陈少芳年岁大了,儿子谭展鹏也放弃了稳定的工作,决心帮她延续这门艺术。在他看来,这也是他必然走的一条路,“我加入这一行也这么多年了,看过它的辉煌和曲折,我觉得个人的坚持很重要,心里也一直有个理念:就像你被别人绊了一下,心里就想着千万不能倒下,那你就踉跄到找到平衡的时候,就又可以站起来了。广绣就是这样。”

民族根文化“不死”秘诀

走过了一段艰难时期,如今广绣又开始被重新认识,越来越多的收藏家也开始关注。谭展鹏笑言,“相对于以前连路都没有的境况,现在社会开始给广绣让了一条小路了,它正慢慢向好的方向走。”

谭展鹏也不担心广绣的传承问题,“一个行业只要有生存的条件,就会不断地有人入门。当然,很多年轻人并不是为了在这行业‘找饭吃’,而是来学习这门艺术的知识,体验它的魅力。这就够了。”广绣是一门民间艺术,谭展鹏对它的生命力也相当看好,“为什么叫‘民间’,其实就指它是劳动人民的血液,不可能干的。两千年来,它走过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走过战火,走过饥荒,都没‘死’。最困难的时候顶多就是贫血,不会‘死’的。经过一个时期的下药、调整,它就又好起来了。同时,它也是民族的根文化,影响到每个岭南人的审美观,就算没有大规模的传承,岭南人的家里一样会有针头线脑,无论怎样,它总会找到一个新的活下去的契机,不会丢的。”

另一方面,谭展鹏认为,新时代下广绣要发展,最基本的还是要走向市场,“有了经费才能去搞研究,而研究成果又可以提高接下来作品的艺术水平,这是一个循环。”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