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杂志期刊 >> 设计资讯 >> 艺术品设计视角

现代广绣似画非画 彩丝墨线绘视觉盛宴

发布日期:2014-3-10 来源:信息时报 作者:未知 浏览:

现代广绣:似画非画 彩丝墨线绘视觉盛宴

现代广绣:似画非画 彩丝墨线绘视觉盛宴

陈少芬的儿子谭展鹏认为广绣不会失传。

现代广绣:似画非画 彩丝墨线绘视觉盛宴

陈少芬的媳妇黄敏健在创作广绣作品。

□专题策划 余永坚 伍健文

本版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徐培木 实习生 陈宇强 李丽旻

本版摄影 信息时报记者 陈文杰 实习生 杨浩琦

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在美国旧金山举行。会上有位名叫余德的中国刺绣师,绰号“绣花王”,他以一幅《孔雀牡丹会景》赢得了国际观众的赞誉,并一举摘得绣品组金奖。余德来自广东四会,他的这幅刺绣作品便是广绣。晚清至民国起,广绣与苏绣、蜀绣和湘绣一同被称为“四大名绣”,长期以来不仅深得国人喜爱,也颇受外国人青睐。从旧时的日用品到现代收藏品和高档消费品,广绣在近几十年中经历了功能性的转变。除了继承传统技艺之外,现代广绣强调“以画入绣”的创作方式,力求“工”与“艺”并重。特别是在工艺美术大师陈少芳的锐意创新之下,广绣已成为一门具有现代气息的视觉艺术。

现状

时代变迁 促动广绣革新

16世纪,有葡萄牙人从广州带回龙袍绣片,让西方人首次大开眼界认识了广绣。清朝初期,英商开始拿着带有西洋油画风格的图样来到广州,聘请本地的绣工将其加工成绣品。为适应这种商业需求,广州绣工们开始在本土民间工艺的基础上,从西方审美观中汲取有益的元素,例如,增加绣线的颜色种类,改良绣法,丰富画面的表现力,逐渐使得广绣发展成一种融合了西方审美观念的中国工艺。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广绣也面临着传承和变革的压力。传统广绣更多是用在衣服、皮包等日用品上,实用性较强。但低成本、高效的工业化生产抢占了手工日用品的市场,而且现代摄影技术和印刷技术为日用品的推陈出新带来了更多的选择,传统广绣产品日渐式微。因此,在努力实现批量化生产赢得生存和市场的同时,现代广绣也拓展进取,逐渐改“工”为“艺”,走上了高档艺术品、收藏品的路线。如今,一幅现代广绣的精品,通常以画入绣,以穿针为笔、引丝为墨的方式进行美术式创作,给人们带来奇特的视觉享受。

以画入绣 创新刺绣技法

说起现代广绣,便绕不开陈少芳的名字。1954年,在广州市广雅中学,一堂美术绘画课正在进行中,有位青年教师站在一名画画的小姑娘身后凝视良久,然后说道:“你来报考我们学校吧。”“你们学校在哪里?”小姑娘好奇地问。“在武汉。”

后来,这位名叫陈少芳的小姑娘顺利考上武汉中南美专附中,毕业后直升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人物科。那位动员她报考的青年教师,正是后来的著名绘画大师杨之光。杨之光的一句话,改变的不只是陈少芳的人生,还有广绣在当代的命运。 

1962年,陈少芳到广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据她的儿子谭展鹏讲述,陈少芳从美术学院毕业后四处走了一圈,看过许多民间工艺,最后认定刺绣是最具表现力的形式,从此投身刺绣创作。与大部分传统的广绣工匠不同,陈少芳受过正统的美术专业训练。她对于构图、光线、色彩等绘画元素的掌握,是其他工匠很难具备的优势。陈少芳由此独辟蹊径,她的作品总是画在先,绣在后。画面一定是原创作品,绝不照搬。

1980年代初,全国组织工艺美术百花赛评比。陈少芳被指定为唯一的广绣创作设计者。她设计并参与制作的广绣作品《晨曦》在比赛中夺得金奖。据陈少芬之子谭展鹏介绍,《晨曦》的亮点在于孔雀的翅膀:“在传统画法中,孔雀翅膀向天的部分是白色的,腋窝是黑色。起初画成这样,如果能绣出来都已经是上品,但是我母亲感觉不满意。她认为这样的绣法不够立体。”由于有美术学院的专业功底,陈少芬对于光影有着敏锐嗅觉。她有一天突然想到,早上的太阳刚从地平线上升起时,这会让孔雀翅膀的受光方式有所不同。她决定抛开传统做法,把本应处于阴暗面的翼底擦亮。最后《晨曦》画中的孔雀翼羽,以广绣著名的“留水路”针法绣成,在必要处留下一线空白,突出了作品的质感。

光影分色 效果堪比油画

陈少芬的儿子谭展鹏和儿媳妇黄敏健深得其绣艺真传,成立了专营绣品的公司,名为“鹏喜”。走进“鹏喜”设在芳村花地湾的工作室,乍一看,你会误以为自己来到了一间陈列油画和水墨画的展厅。从人物肖像到静物写生,再到花鸟、风景,各类美术题材应有尽有,这些“画作”色彩丰富,线条细腻,特别是在光影细节上呈现栩栩如生的立体感,近至三五步之遥,才能依稀分辨出画面上千丝万缕的丝线。而这些正是现代广绣的最大特点。

陈少芳及其传人制作的现代广绣,色彩绚丽丰富,其原创构图充满现代气息,视觉效果堪比油画,又被称为“陈氏广绣”。其实这些刺绣作品从未使用颜料上色,所有的色彩都是依靠编织呈现出来的光学效果。据黄敏健介绍,他们使用的丝线需要专门定制,颜色多达上千种,仅红色就有将近十种。

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荣誉主席曾应枫这样评价“陈氏广绣”的色彩特点:“传统的刺绣是平面的,而且比较单调。红就是红,黑就是黑。陈少芳让刺绣的颜色发生了更多的变化,就像我们平时说的‘墨分五彩’一样,她把丝线也分成很多种颜色,一条红线里面包含许多种深浅不一的红,这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创新。”

这便是陈少芳独创的“丝线色彩构成法”。它的原理是将不同颜色的丝线组合在一起,以丝线的疏密控制画面的颜色和亮度,以绣花针和丝线实现调色板的功能。黄敏健介绍说:“绣画比画笔画更加细腻。举例来说,当我们把三种油画颜料混合,会产生第四种颜色,原来的颜色全都不见了。但如果是刺绣,无论你把三色丝线以何种方式混合,远看能够呈现第四种颜色,近看依然可以分辨出原来的颜色。这就是丝线色彩构成法的奥妙所在。”

创意当先 延续广绣精华

在民间工艺与美术理论相结合的道路上,陈少芳的实践可以说是相当成功。她师从关山月、黎雄才、杨之光等岭南绘画大师,在创作中自然少不了岭南元素。她结合西方透视法,独创出“第三代荔枝绣法”,赋予荔枝更多的立体感与真实感。她也曾倾十年之力,绣出一幅长13.8米、高1.2米的花鸟长卷,堪称史上最长的真丝绒绣。据说当时已经“封笔”的关山月看到这幅画,颇为感动,遂挥笔题字,将其命名为《岭南锦绣》。

曾应枫表示,缺乏优秀的设计创意,是众多民间工艺面临的共同问题。“现在有绣品厂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以一些画家的作品为参照做成绣品。这种发展是一种试探,也是有争议的。”她透露,曾有一位广东老画家的作品被做成绣画,但画家本人并不赞成这种做法。刺绣与国画本是两种艺术门类,由于绣画与原作几乎一模一样,导致二者混淆在一起,也会让观众产生困惑。因此,广绣需要更多像陈少芬这样坚持原创设计和精品创作的艺术家。

为了延续自己的实践,谭展鹏七岁时,陈少芳便送他进入少年宫,接受美术专业训练,此后又将全套技法传授给儿子。谭展鹏对记者表示,他从来没有担心过广绣技艺的传承问题。“拿绘画来说,关山月去世了,以后也还会有大师。或许五十年出一个,但十年出一个是不可能的,这是历史规律。广绣其实是一种审美观念。岭南的景物四季鲜艳,所以岭南人的审美是大红大绿、大俗大雅、色彩浓烈。这种审美基因是不会丢失的,只不过是通过什么形式来表达的问题。”在他看来,穿针引线不是难事,也不会失传。关键在于绣画设计者的水准,而要产生大师级的设计者,需要磨炼和耐心。

“岭南功夫”是岭南传统文化技艺的统称。“功”字表功力、功夫之意,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没有千锤百炼,深厚扎实的手艺功夫,绝不可能成为名扬***,相承流传的岭南文脉。每一门艺术技能都展现了岭南人的传统智慧和深厚手艺功力。《信息时报》开展本次大型专题活动,旨在推动岭南传统文化技艺的传播发展,同时希望唤起社会上对岭南文化技艺关注人士的共鸣,提供更多岭南传统技艺的线索和素材,集腋成裘,汇编成刊。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