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公告 >> 政策法规

广州市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广州市进一步促进特色小镇健康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

发布日期:2019-1-12 23:29:43 来源:广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作者:未知 浏览: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广州市进一步促进特色小镇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中遇到问题,请径向我委反馈。

广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9年1月10日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根据《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和《广州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年行动计划》工作部署,按照建立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机制、引导特色小镇健康发展的要求,提升我市特色小镇集聚度和内生动力,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特色小镇融入到乡村振兴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突出创新创业平台功能,为做强做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健康、新材料与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做优做精医疗卫生、教育培训、文化体育、旅游、养老等幸福产业,进一步转换发展动能,完善提升服务功能,持续优化生态环境,规范引导走特色鲜明、要素集聚、宜业宜居、富有活力的创建之路,为广州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二)主要目标

围绕产业的集聚和转型升级,兼具岭南特色文化、特色生态和特色建筑等鲜明魅力,对标最高最好最优,因地制宜、改革创新,突出高质量,培育建设一批具有岭南文化魅力、产业特色鲜明、服务便捷高效、环境美丽宜人、体制机制灵活、模式形态多元的特色小镇,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北部生态区。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动特色小镇成为乡村振兴的新支点、新载体。坚持生态优先,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原则。充分发挥北部山区生态优势,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后劲。在先期创建的基础上,重点建设旅游+”特色小镇。以现有小镇规划布局为基础,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结合起来,推动符合当地经济发展基础和特色产业的其他类型小镇协同发展,以山脉、森林、河流、古驿道、古村落等为依托,推动特色小镇群、特色小镇带等组团式发展,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统一。

中南部地区。强化创新引领,推动特色小镇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在差异定位和领域细分中积聚高端要素和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加快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攻方向,围绕先进制造业基地、价值创新园区,以及各类创新中心、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对标对表最高最好最优,创建展现岭南文化特点的特色小镇。

(三)基本原则

坚持规划引领。立足小镇当前和未来人口经济规模,科学规划,合理确定四至范围和用地规模,严控房地产化倾向,严防“假小镇真地产”项目

坚持市场主导。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参与特色小镇建设和运营,培育特色小镇投资运营商,引导利用PPP模式,防止政府大包大揽,严防政府债务风险。

坚持精品意识。追求慢工细活出精品,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品牌;突出地方特色,突出一镇一主业,形成一镇一风格杜绝一哄而上,防止千镇一面。

坚持城乡融合发展。严格遵循发展规律,大力推动产业联合、产城融合、政策组合,促进产城人文、农工商旅等融合发展,进一步释放城乡融合发展和内需增长新空间,有效推动城乡协调、均衡、共享发展。

坚持有序发展。强调立足实际,量力而行,控制数量、提高质量。防止特色小镇概念泛化滥用,不搞一次性命名制。力戒各创建责任主体只管前期申报,不管后期发展。

(四)规划思路

聚焦实体经济,以产城融合为规划目标,坚持高起点、高规格、高标准的规划思路,突出宜业宜居、宜商宜游,实施科学分类、以点带面。北部山区利用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等资源禀赋,大力发展富民兴村产业,引导建设生态、旅游、健康等特色小镇群;都市区利用经济发达、产业集聚、人口密集、人才充足等优势,紧密结合城市更新和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建设,以及轨道交通站点、高快速路出入口和城市综合体等重大基础设施布局,打造高效创业圈、宜居生活圈、繁荣商业圈、美丽生态圈,形成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的创新创业平台。

二、重点工作任务

(五)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围绕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用地、项目、资金三个核心要素,推动特色小镇建设与中心镇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旅游文化特色村建设的深度融合,与双创工作分享经济互联网经济海洋经济幸福产业的紧密结合,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行特色小镇项目综合立项,并允许子项目灵活布局,加大城市更新政策对特色小镇建设的支持力度,优化供地用地模式,鼓励点状供地、混合供地和建筑复合利用,大力支持大中型民企投资特色小镇。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由事前补贴转为事中事后弹性奖补 

(六)引导特色小镇建设精品

在创建国家、省级特色小镇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模式,建设精品特色小镇。强化精品特色小镇与“IAB”“NEM”等价值创新园区之间的融合共生,强化精品特色小镇对独角兽公司、种子公司的吸引力。实施龙头企业带动工程,大力支持国际或国内知名企业入驻,对列为精品特色小镇的,根据规划、建设、运营等不同阶段,研究给予差别化扶持政策;市基本建设统筹资金在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社会领域加大支持力度。在确保财政性资金投资倍数效应的前提下,研究设立特色小镇投资子基金,进一步扩大小镇有效投资,推动一批有代表性的PPP项目落地。

(七)将特色小镇融入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特色小镇是促进乡村产业集聚高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要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强化土地集约利用,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项目谋划上,加大力度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开发农民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的富民兴村项目,有效增加农民收入。要继续推进北部山区先期创建的特色小镇建设,总结推广部分小镇典型创建点的经验,正面引导。各相关区要着力提高财政扶持资金使用效率,规范用于小镇规划、施工走廊及小镇内部道路建设、污水处理、园林景观、厕所改造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强化相关制度性供给,以特色小镇创建点为动力源,推动片区可持续发展,力促乡村振兴。

(八)推动实施人才小镇规划建设

推动特色小镇成为人才聚集的重大平台,突出国际视野和世界眼光,突出人才的开放交流,形成人才+产业的融合发展模式。近期,针对工程科技、网络信息、文化教育、健康医疗、绿色金融等重要领域,以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省珠江人才计划、市产业领军人才“1+4”政策、市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红棉计划菁英计划等的实施为契机,以国家级人力资源产业园、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粤港澳国际高端人才交流工作站各类创新创业基地、各区各具特色的人才服务平台等实际物质空间为依托,规划建设一批人才特色小镇,促进人才小镇成为各类人才的第一对接站、人才绿卡的首要承接地,为各类人才练就本领、成就事业提供大舞台。

(九)深入推进旅游文化小镇建设

实施旅游+”战略,大力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善用各类基金,以建设世界旅游名城和重要的国际旅游目的地、集散地为目标,重点围绕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旅游品牌四大核心要素,实施重大项目和龙头企业带动工程,把旅游文化特色村与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紧密结合起来,走集群化、组团式、片区化的发展道路,加强优质供给,建设宜业、宜居、宜游的美丽村庄,促进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通过培育和建设特色旅游小镇,促进我市旅游业提质增效。

(十)加快推进森林小镇建设

森林小镇是森林城市建设的延伸,也是国家森林城市群建设的重要抓手,其规划建设应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突出宜居、宜养、宜游功能,确保并有效扩大小镇的生态涵养空间。要推动森林小镇域内产业的发展壮大,统筹城镇和乡村生态建设,筑牢镇域基础生态空间,实现镇域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协调永续发展。以派潭镇等首批省森林小镇的创建为契机,主动适应森林城市建设向城镇和乡村延伸的趋势,推进森林小镇的规划建设。

(十一)加强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联动发展。

北部乡村地区特色小镇,是带动片区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实施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联动发展打造美丽乡村建设升级版,是推动资源整合、项目组合、产城融合的具体体现。按照我市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进一步依托各村特色,鼓励探索组团式发展模式,形成片区发展的良好态势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与提升当地综合服务能力相结合,有效引导特色小镇与美丽乡村的深度融合,打造更有活力、更有品质、更多就业、更吸引力的村、镇聚居空间。在项目谋划上,注重提升集聚度和内生动力,充分调动社会资本投入到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联动发展中

(十二)促进特色小镇与工业和信息化的有效融合

围绕重大装备、智能制造、互联网等领域,以特色小镇的理念,谋划建设价值创新园区要突出宜业宜居,加快园区内外交通、教育、医疗、居住等配套设施建设,努力打造一个让建设者和生产者能够就地生活、就地工作的环境。推进互联网小镇建设,完善生活设施配套,依托产业基础和特色优势,着力培育浓郁的互联网创新创业氛围,突出人才、技术、资本等高端要素集聚,着力推进产业优势明显、龙头企业主导、创新能力突出、辐射带动力强大的产城融合项目,形成互联网产业集聚发展新格局,引领全市产业转型升级。

(十三)推进特色小镇建设成为科技创新平台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特色小镇就区域范围和产业特质而言,非常有利于孵化器、创新中心、科技攻关项目等相关创新源的产生和培育,可以成为科技和创新的新平台,对进一步增强全市的创新氛围也大有裨益。要以广州打造科技之城、创新之城、机遇之城为契机,充分利用好本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较多及相关人才充足的优势,围绕广州推进科技创新枢纽建设,盯紧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各类重点实验室、创新中心等实际物理空间,以四核和十三个创新节点为重点,科学规划科技小镇创投小镇,促使小镇成为创新龙头企业、独角兽企业等各类高精尖企业的聚集地,成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策源地。

(十四)强化特色小镇与文化的融合共生

强化特色小镇与文化融合共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特色小镇文化建设,传承弘扬岭南文化,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要挖掘小镇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内涵,去伪存真,古为今用。要围绕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规划建设若干影响力较大的文化小镇,加强人文交流,讲好广州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广州,提城市文化软实力。发挥广州设计之都创意之城优势,支持各类文化(创意)小镇倾力打造核心产业运营情景,鼓励文化与体育、旅游、创意、动漫、互联网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文化产业高端要素集聚。

(十五)推动城市更新与特色小镇相结合

坚持系统化、差异化的城市更新,加强对纳入城市更新范围的特色小镇建设的片区策划,加大城市更新对特色小镇建设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属地居民的主人翁精神,通过要素配置、资源整合、存量盘活等方式方法,把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居民生活质量提升三者统一起来,以特色小镇模式推动广州城市更新上新水平,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三、保障措施

(十六)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

建立健全特色小镇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职能,由发展改革部门牵头,会同组织、宣传、国土规划、环保、住房城乡建设、财政、工业和信息化、农业、林业园林、文化、旅游、城市更新等部门和单位,形成合力,协同解决特色小镇功能定位、规划布局、用地、人才、投融资和分类指导等问题,确保特色小镇创建沿着正确轨道前行

市发展改革委:牵头统筹全市特色小镇建设,开展创建成效测评,加大纠偏力度

市财政局:落实市本级财政对北部山区特色小镇的资金支持;牵头创新实施财政资金由事前补贴转为事中事后弹性奖补的支持方式。

市国土规划委:统筹解决特色小镇用地需求,指导各区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修编,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用地、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与特色小镇融合

市环保局: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严把特色小镇环境准入关,防止引入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强化环境污染治理。

市委组织部:推进人才小镇规划建设。

市委宣传部:加强特色小镇创建的舆论宣传和监督。

市住房建设委: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并配合发展改革部门促进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联动发展。

市工业和信息化委:推进互联网+”特色小镇建设和各类价值园区与特色小镇的融合发展。

市科创委:推进科技小镇建设。

市农业局(市海洋渔业局):承担海洋经济运行监测、评价信息发布,为海洋经济与特色小镇的融合提供支撑,指导农村地区特色小镇建设和发展

市林业园林局:推进全市森林小镇建设。

市商务委:协调推进特色小镇商务项目。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推进文化类特色小镇建设。

市国资委:协调引导市属国有企业按市场化原则参与特色小镇建设。

市旅游局:推进旅游文化小镇建设。

市城市更新局:推进三旧改造与特色小镇的融合。

各区政府:发挥创建主体作用,推进辖内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含资金使用和监管、合理划定四至范围)节约集约用地,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协调解决有关问题。整改或淘汰特色不鲜明、质量不高的问题小镇。

(十七)进一步落实责任主体

各单位各部门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以严格遵照发展规律、严控房地产化倾向、严防政府债务风险为底线,禁止将行政建制镇、产业园区和房地产项目等命名为特色小镇。健全工作推进机制,优化配套政策及创建方案,适时监测分析,实施动态管理及时规范纠偏。

 (十八)加强宣传推介

充分发挥主流媒体舆论宣传作用,报道建设进展,发现短板弱项,总结好经验好做法,增进公众对特色小镇认识和了解,形成全社会关注关心特色小镇的良好氛围。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