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杂志期刊 >> 《文化参考报》大美术周刊

创建中国书法高等教育体系—— 探究欧阳中石先生之书学思想

发布日期:2020-7-6 19:07:12 来源:大美术周刊 作者:广东书法院 范桂觉 浏览:

    

                            范桂觉

      广东清远人,师从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叶培贵等。

      广东书法院党支部书记、副院长,广东书法院专职书法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直属机关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广州市番禺区硬笔书法家协会主席,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高校客座教授。

出版理论专著和字帖19部,出版专著与发表学术文章一百多万字,专著书法教材在广州大学城使用,受邀为中央电视台春晚创作“福”字作品,中国书法家协会授予“中国书法进万家活动先进个人”称号,被评为广东省文联先进工作者。


创建中国书法高等教育体系—— 探究欧阳中石先生之书学思想

广东书法院   范桂觉

       摘要:欧阳中石先生之书学思想“作字行文,文以载道,以书焕采,切时如需”,具体表现为“识艺并举”“文心书面”“启美于共”“来有所出,去见其才”“打圆心”。由书法之定位,求美之根基一直贯穿到学书之门径,为学为事,可谓意义深远。余从书法贡献、书学思想主述。

关键词:欧阳中石;书学思想;高等教育。

      迨及廿世纪,国运日新,为弘扬中国文化,因有中国书法高等学历教育体系之建设焉。噫!高校之书家可谓得其所矣。

言及当代中国高等书法教育,必提欧阳中石先生也。其独特视角与书学贡献,为众人敬仰。“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何人至极?先生也。

     先生云,中国汉字对世界文明发展起了巨大作用,中国汉字是中国人智慧结晶、科学结晶、艺术结晶。语言是人类交流最直接、最便利之方式,但语言存在时间与空间限制。西方国家文字记录是声音,而声音与客观事物并没有必然联系,是一种约定俗成之符号,中国汉字正是对事物形象化描述,即使先民们不一定可读出声音,但其义却可完全明白。故曰,中国汉字是中华儿女向世界送上之厚礼。

一、先生之艺事趣闻

     先生乃山东泰安人氏,1928年生,毕业于北京大学。首师大教授、首师大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委员。

     智与勤成就先生之书法事业。2006年7月17日,先生授课,第一句语:“我非书法家,我是一名普通教师……” 余为其开场白所动,先生谦逊低调。嗟乎,满街“著名书法家”“国际书法家”“书法大师”“书法名人”之属,闻此,亦可少愧矣。

2007年8月9日,吾辈数人立侍先生左右,俯身倾耳以请,先生谓己“中石”,须臾,“中石”之义融入诗作:

不奇不丑只平常,忝列其中已勉强。

但乞娲星能谅我,自甘随后步尘香。

何等之谦虚,余深悟先生肺腑之言,非故作客套之宣。


                 书法     欧阳中石


      先生云,勿呼我为“书法家”,余乃“教书匠”而已,用16字概之——少无大志、见异思迁、不务正业、无家可归。“少无大志”,乃言少时未将“治国、平天下”挂嘴边,而是脚踏实地研学。“见异思迁、不务正业”谓兴趣广,对逻辑、戏剧、书学、国学诸多门类兴浓,乃成其学养之渊博。从师甚多,不囿于前人藩篱,穷己之能事,格物致知,触类旁通,含英咀华,成就今之高度——“而名后世”。中国文化历重个人之全面修为,正如中国书法,是“由技进道”之综合艺术。“无家可归”正谓至高心境,对书法文化心存“高山仰止,云鹤仰天”之敬,故不敢以“家”自居。

    先生哂己书,于当代“无出右者”也,幽默调侃,表面狂傲,实则谦卑自嘲也。其患有眼疾,尝轻中风,右眼且弱,凡右边之物,好看亦视若无睹。尝自言:普普通通一教师,平平淡淡自无奇。

     无奇不意非无意,正是无奇正是奇。

     先生令书法界、收藏界高度关注,“雅偷”亦然。2011年,李某善盗字画,于北京坦博艺术中心窃得字画一批。2012年4月1日凌晨,其驾车至首师大,自外墙防盗网爬至六楼先生家,此“雅偷”贪甚,得手之余,亦取大捆现金,卒被抓。事后,先生之女心有余悸言:“事发时,幸两老不在家。”欧阳女士曰:“学生之子,摔伤正疗,费用紧缺,父获知此事,欲出资,特取出现金,用于治病。”足见其心之善也。

二、先生之书法作品

       先生精通楷行草,粗细大小对比强烈而统一,有极高艺术感染力。以下从“字”“文”“书”三位一体来赏先生之作。



                书法     欧阳中石



欧阳中石书学思想:作字行文,文以载道,以书焕采,切时如需。


            书法     欧阳中石



欧阳中石《戏蜻蜓得句》:蜻蜓点水自风流,只是低翔不肯留。水底何尝无憩处,飞游上下任沉浮。

      书法     欧阳中石


欧阳中石《咏穷桑》:一实生成万岁长,叶红椹紫出穷桑。食之老后于天寿,有始无终直未央。

                  书法     欧阳中石

欧阳中石《寿山石颂》:寿山石寿寿同天,色色行行化万千。人应天心称大匠,天人石寿契真缘。


       书法     欧阳中石


欧阳中石《书贺神箭上天胜利》对联:翔天环宇云霄外,探赜通玄掌握中。


三、先生之书学思想

先生书学思想之核心为“作字行文,文以载道、以书焕采、切时如需”。

书法、电脑、手机、碑刻有“文以载道”之功,然书法亦如音乐有声音、有节奏、有旋律,更感人,更有力,此乃汉文特点。

先生云,除“作字行文,文以载道”,还应“以书焕采”,焕发其光彩,并“切时如需”,追随时代,为时代服务,此乃书学之旨,文化方显更丰满。

杨志恒云,“理”是先生重要学术思想,“理”是客观规律之总结,“文”是规律痕迹之展现,“文”改造客观世界之过程就是“化”,即以“理”成“文”,以“文”行“化”。先生尝云:“理是中国哲学精神之核心范畴,然,理最初有纹理、治理之义至今未变,办事需条分缕析,处处应依理行事”。

先生“来有所出、去见其才”;陈永正“功夫”“创新”;张旭光“到位”“味道”;李远东“临帖”“思考”。实则同理,“来有所出”“功夫”“到位”“ 临帖”谓传统经典;“去见其才”“创新”“味道”“思考”谓个性吸收。

先生之书学思想,统而概之包书学之内蕴、求美之基底,行文、作书之门径,上仰文脉,下启学林。主要表现为:识艺并举、文心书面、启美于共、来有所出、打圆心。

1.识艺并举

“识”即“知识、学问、学养”;“艺”即“技巧、风格”。所谓“识艺并举”,即要掌握表层技法,亦要在内容和整体创作上有丰富、深刻之内涵。

苏东坡云“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吾辈在赏东坡之作时,不仅叹其技巧之娴熟,且赞其蕴涵内在之义。东坡墨迹笼罩着“无意于佳乃佳”之气息,更能让吾辈领略到强烈之“识艺并举”之感。

强调基本功之训练和艺术深度、广度之追求,强调学识修养和艺术水平,为先生一贯之书法教育思想。

2.文心书面

书法不仅是写字,且应显其博大精深,此乃研书之正道。中国书法,书写汉字,汉字体现中国文化,书写当负承传中国文化之使命。先生以《书法与中国文化》为核心,《书法史记》《书法理论史》《书法实践研究》《汉字研究》《书法美学研究》为骨干,倡导以文化作为书法之核心,书法作品须呈现文化之基因。

故,必放中国书法于中国文化之大背景中,以更广阔之视野进行审视,摆脱纯技法艺术之狭隘。将书法文化现象开展更广泛深入研究,可从相关学科汲取营养,在多学科之交叉中确立书法在中国文化中之地位,在国外确立“中国符号”“中国形象”之地位。

解小青云,汉字书写之所以成为艺术创作,与文意内容直接相关,将汉字外观美与内蕴美结合起来,文成字顺,笔随情驰,传达出书写者之立事形象、风神姿态,此作才“活”、才有生命力、才震撼人心。

 3.启美于共

有“书法理论家”之“书论”甚“玄”,先生云,书法简单有趣,书法美存于诸君身上,为共性中之个性,非个性中之个性。人有美,有不美。如真美,绝非长得与人不一样,皆两眼,横着一摆,相差不大,然,角度一变,有些美得令人眩目,而有些却不够美。有另摆法乎?无也,只能横着,或稍翘点,或微耷拉点,皆美也。绝无竖起,亦无摞起。

可见,美只是在相同里面展现了一点不同,而非绝然不同,真正之美并非另类,是在吃透经典吃透传统“美”上,加进己之“不同”,有己之个性,即在“共美”上突破,谓之启美于共。

韩愈《与崔群书》云:

如清河者,人无贤愚,无不说其善,服其为人,以是而疑之耳。仆应之曰:“凤凰芝草,贤愚者皆以为美瑞;青天白日,奴隶亦知其清明。譬之食物,至于遐方异味,则有嗜者,有不嗜者;至于稻也,梁也,脍也,肭也,岂闻有不嗜者哉!”

人皆有审美能力也,即“共美”。

4.来有所出

继承是发展之前提,得精到后,创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或曰,继承为一万步,创新则一小步,实如是,继承下功愈多,创新愈快。

“来有所出,去见其才”——书法须接受社会与历史之评价,有人在社会上声名鹊起,然,经时间与历史冲洗后默默无闻。因此,吾辈应弃浮躁,不能傲。为时人认可,为后人推崇,乃真书家也。试想,站在社会与历史之高度,五十年、一百年、数百年后,君之名、君之作能传世乎?因此,吾辈须踏实做人,踏实做事,埋头苦干行书法实践、书法研究。若己有一幅作品或一篇文章亦或是一首诗留存于世,善莫大焉。

然,究其法书,评判标准如何?先生曰:“来有所出,去见其才”。欣赏时,先看出处。古代优秀遗产吸收越多,作品之文化内涵越广,越具长久之欣赏价值。后观作品如何展现作者之“性情”。能创出既出乎“意料之外”,又全在“情理之中”之崭新风格。出乎“意料之外”,是看不出直接之来源。全在“情理之中”,是一切皆合书法之理,尤能使赏者知其发展方向,晓其崭新风格,但并未穷尽其力,于人可期。

韩愈《答刘正夫书》云“宜师古圣贤人”“师其意,不师其辞”。在创作方法上韩愈主张在学习古人之基础上进行创新,提出“词必己出”之著名主张,书文同理也。

5.打圆心

书者,需五体皆研,但仍以一体平生贯之,临帖就是“打圆心”,主打一家,主攻一人,研习一帖,根基稳固方能“触类旁通”。

从某家规矩入手,对传统深入继承、临习,赵孟頫语“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况兰亭是右军得意书,学之不已,何患不过人耶?”颇有现实意义。

书法需苦练乎?先生云,“学比练重要”,“学”是将公认之优质元素拿来,是唯一有效途径。书法靠“学”,不能靠苦“练”,不支持“下苦功”去“练”,若“练”得不好,或许在重复己之谬。

先生将此观点称为“打圆心”,瞄准圆心,练圆心,别处无需练,若能打圆心,别处均可打,打几环皆心手双畅,不要遍地开花,时光不再,人生质量、人生效率重要,学是获得,而非重复。“学而时习之”之“习”,不是学后反复练习,而是要及时精通,学完很快就精通它了——不亦说乎,不是甚悦之事乎?

先生述其学书之路,余深有启迪:一是“少而精”,一是“多师是吾师”,少谓专精,多谓博涉,互为促进,非对立也。

“少而精”,先生言,十四五时,从武岩和尚研习书法,师授第一个字,乃《兰亭序》之“岁”字,师示范后,要求用好而贵之宣,先生却不敢写,逾时犹未落笔,心惧坏其宣纸。归家细嚼师之字,反复琢磨,将师之“岁”字烂熟于心,觉己之“岁”字亦如师之“岁”。旦日,即席挥毫,师细观之,甚欢。师逐笔比对,指出方圆曲直,指出长短粗细,指出行笔中蕴涵之“速度与力度”。师说完欲教另一字,先生却主动提出复学“岁”字,全神贯注,一笔一画、每一动作皆胸有成竹,果然,“岁”字形神兼备。往后,先生每上课仅学一字,越半年,效果显著。

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云“乐之终身不厌,奚暇外慕夫外慕徙业者,皆不造其堂,不哜其胾者也”“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为旭有道,利害必明,

无遗锱铢”。以此为乐而终身不觉厌倦,焉能有暇好他事乎?彼不能专注于本业而见异思迁,岂能登堂入室哉?法度分明,不遗漏细枝末节。

“多师是吾师”,强调向古代先贤、当代名家学,亦向生活、自然学。先生师从武岩、吴玉如、金岳霖、季羡林、王讷、齐白石、奚啸伯、苏步青等。道法自然,其于“耙地劳动”中,知踩耙子上时,需一脚为主,另一脚为辅,从而悟到书法亦如是,突出主笔,为人为学亦然。古代书家之逸闻趣事,如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王羲之用书法换白鹅,怀素观夏云奇峰,颜真卿观屋漏痕,黄庭坚观舟荡桨,乃是异曲同工之妙。

周文彰《欧阳中石先生之真经》中提及:2013年4月14日,先生于青岛与当地中青年书法爱好者座谈,提四点:盯住一人,即主打一家,盯住一个帖反复临;需如复印机;临数字;多悟。“学而不思则罔”,须反复琢磨,用心感悟。

“书圣”王羲之,敬慕者甚众,以之为范,心向之,渴成新书圣。历史公平且无情,留人之乐之,弃人之恶之,把评判之权交由历史,走自己认定之路,能“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不亦快哉。

四、先生之时代贡献

先生者,当代著名学者、书法大家、书法理论家和书法教育家,乃当代高等书法教育开拓者与奠基人也。

先生将书法置于中国文化沃土上行观研,视书法为中国文化之特殊精髓,是中国文化展现出来之奇葩,此为中国书法研究指明康庄大道,先生之历史贡献可谓大矣。

先生于首都师范大学,创中国首个具有完整高等书法学历教育体系之学科点;建中国高校首个书法文化博物馆;任中国首位书法博士、中国首位女书法博士、中国首位书法博士后导师。先生毕生简朴平实、孜孜以求、默默耕耘,为中国书法高等教育、为中国书法事业贡献卓著,令人瞩目。

1.创建中国书法高等学历教育体系

晋卫夫人教王羲之,汉鸿都门学,唐宋书学博士。1906年,李瑞清于两江优级师范执教,书法教育首次以”正当身份“入高等教育艺术殿堂,非中国文学课程之依附。

1962年,浙江美术学院院长潘天寿倡议,须设书法专业,含金石篆刻。于是,中国画专业增一书法篆刻专业,具体工作由陆维钊主持,1963年,正式招收首届书法本科生,开始中国书法高等教育探索之路。

1981年,先生调任北京师范学院(今为首都师范大学),以启山林,先开成人书法大专班,向全国招收近百名学生,后发展本科、硕士教学领域。1993年,设美术学(书法教育)博士点。1998年,设书法博士后教学点,使首师大成为我国第一所具备从大专、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完整之中国书法教育体系之高校。至2020年,全国高校书法博士专业22所、书法硕士专业96所、书法本科专业130所。高校设书法专业,于中国书法史实具划时代之意义,乃国之幸也!

雨后春笋,好风潜渡,广州美术学院、暨南大学、岭南师范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肇庆学院、韩山师范学院、嘉应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广东文艺职业学院10所高校设书法专业,为粤培书法专业人才日趋甚众,渐为粤书坛之中坚力量。

     先生弥补中国书法教育之不足,育中国书法教育高级专业人才甚蕃,献中国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之力,功甚大。“觉斋”诗云 :

泰山奇石一欧阳,青史垂名溢彩光。

书学文凭成体系,又甘随后步尘香。

2.书法家

     先生于周金汉石、晋帖北碑、唐贤宋哲乃至明清诸家,均有涉猎,博采众长,归宗“二王”,风格独特:格调高雅,沉着端庄,俊朗而飘逸,古朴而华美。如赏高山流水,如见万马奔腾。国之重要旅游文化景点、标志性建筑、高校牌匾及高铁地铁,先生题字数见不鲜,影响深远。学艺深耕,切时如需,其作“站得高、传得开、留得住”“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书学思想领当代中国书法之走向,可谓当代书法之标杆也。

3.书法理论家

      先生治学严谨,具学者风范,育人“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求其然而然”,入历史深处,掘内在精神,观史察今。书法非独立艺术,实为中国传统文化一脉。书法者,法书也;书学者,学识也。

     先生精研书论,国学深厚,尤在逻辑、音韵、戏剧、书学、语文教育诸领域造诣颇高,学术成果斐然。《中国逻辑史》《中国逻辑思想史》《书法与中国文化》《艺术概论》《中国书法史鉴》《书法教程》《中国的书法》《章草便检》《学书津梁丛书》凡50多部均已付梓;作品集《欧阳中石书沈鹏诗词选》《中石夜读词钞》《当代名家楷书谱·朱子家训》《中石钞李清照词》《老子道德经》均已面世。

4.书法教育家

先生德隆望尊,桃李天下,门人弟子满乾坤,遍布中国书法家协会、省书法家协会和全国各大高校,力撑中国书坛大半边天,如中国书协分党组书记、中国书协秘书长,粤吴慧平、陈志平、熊沛军、张典友、姚宇亮、张法亭、王祥、张维红、范桂觉等,每年举行“首师大雅集交流会”,处湘地之罗红胜亦引之。1995年,于全国书法界与教育界瞩目下,经文化课、专业课之关,郑晓华、叶培贵、解小青幸为我国首届美术学书法艺术教育方向博士研究生,此三人皆已为知名书法家、教授、博导也。

五、先生之殊荣——被誉为当代书坛之“泰斗”

先生荣誉无数,被中国书法界称之为“当代书坛泰斗”。

1995年,《书法教程》获国家教委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  

2002年,获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教育特别贡献奖。

2006年,获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

2007年,获教育部、人事部联合颁发“全国模范教师”称号。

2010年,获中华全国总工会颁发“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2016年12月,当选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荣誉委员。

2019年9月28日,首师大党委书记郑萼、校长孟繁华亲自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之国家纪念章送至先生手中,书法界唯一获此殊荣。

结语

     新时代,学艺深耕,切时如需,下笔有由,去见其才,或是当代中国书法发展之走向。如此接力、行走,方能既接传统文化之地气,亦可稳行新时代之前列。

      新时代,为催生精品提供了难得之历史机遇和丰厚之艺术土壤,人间要精品,人间有精品,人间必出精品。先生醉心书法,以振兴中国书法为己任,创书法高等教育之先河,聚英贤而讲学,培根柢以成才。其书学思想融技巧性、艺术性、学术性于一炉,作品既有传统之精华又具个人之风采。2015年11月7日,在首都博物馆举行张桂光书学研讨会上,笔者见到先生之同僚刘守安、叶培贵,均为其体状堪忧。

先生今年93矣,愿身康泰,寿延年,艺常青!

2020年5月


主要参考文献


[1]欧阳中石,郑晓华,叶培贵,解小青.中国的书法.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9月.

[2]解小青.智慧夺取时间——欧阳中石先生谈书法.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1年6月.

[3]欧阳中石.欧阳中石谈书法.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1月.

[4]韩愈.唐宋名家文集韩愈集.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年6月.

[5]范桂觉.与古今书家的二十场约会.广东:岭南美术出版社,2018年4月.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