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杂志期刊 >> 《广东美术与设计》

倒圆角在产品设计中的实践应用

发布日期:2022-9-26 11:26:05 来源:《广东美术与设计》 作者:占守祥(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 浏览:

摘要:在产品三维造型及产品结构设计过程中,倒圆角命令,经常性用到,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操作。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产品的大量使用,以及人们对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产品升级更新换代越来越快[1]。在产品同质,市场化敏锐的情况下,产品的细节设计尤为重要。倒圆角设计在产品设计与制造全流程中,是属于产品细节设计的一部分。

关键词:产品设计;倒圆角;同质;产品结构设计。

 

1、前言

 倒圆角设计在产品设计与制造全流程中无处不在,经常性用到。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倒圆角设计有多种形式和多种功能性作用[2]。有些是满足外观造型需要,有些是功能上需要,还有些可能是操作使用上的需要,倒圆角的尺寸也是大大小小的没有统一。针对不同的产品,不管是外观造型可见的,还是产品内部设计不可见的,林林总总的各类尺寸圆角,都有其规律或作用说明。了解分析倒圆角的一些基本作用,掌握倒圆角的一些基本技巧,提高产品综合设计水平。

 

2、倒圆角在造型设计上的重要作用

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以及各类先进软件的使用,大量同质产品面世。如今,消费者对产品外观造型越来越挑剔,细节要求也越来越高[3]。一般外观产品或零部件可见到的楞边,都需要倒圆角。普通产品倒圆角尺寸太大,会给人圆润、圆滑、可爱、灵动的感觉;尺寸太小,又会显得机械、生硬、僵化。究竟多少合适?这个要看具体产品,以及产品所使用的环境等决定。

笔者之前曾开发一款电磁炉,该产品左、右、后三边边缘都呈规则状,边缘倒角3毫米。设计师觉得造型没有亮点,如是把该产品前端边缘倒30毫米的大圆角。从效果图及3D模型来看,没有什么特别感觉。但是,当做出外观模型板后,大家都觉得前面30毫米的倒圆角,有些怪异。倒圆角是全尺寸倒角,尤其是中间点位置,会显得比较饱满。该设计就像一个车头,倒圆角后,中间造型部位显得特别简单,突兀。后来,改成椭圆状,客户才认可外观造型,予以接受该产品。

在设计音响,手提电脑等产品,都遇到类似“有争议”问题,总结来说,一般体积不大的产品,大于5毫米的外观倒圆角造型,都会影响到产品观感和形态。设计师在做造型改良设计时,遇到本体或主体呈简单结构、简单形状,亦要想办法予以改变,做成椭圆、要形、抛物状、双曲面等,不能用“倒圆角”简单处理。在这方面,有些公司的做法,可以借鉴参考一下。像小米公司的某一系列产品,它的倒圆角都有统一尺寸。包括美国最大的电器商APPLICA公司,沃尔玛公司,在同一系列同时开发的数款产品中,如咖啡机、水壶、面包机,是同一系列同时开发的三款产品,其设计团队就曾要求,三款产品中,所有外观倒圆角处,不能大于5毫米。

普通电子电器类产品,像手机、电脑、电视等产品,电子板及电子元件高度集成,产品都呈扁平状,倒圆角处不多。

交通工具、日用百货及儿童玩具等产品,外观造型设计涉及环境、使用性安全。在不影响功能使用时,外观边缘,则尽可能倒大圆角。如公共汽车上的塑料座椅,不管是椅面,还是靠背,都是倒大圆角设计;日常用的扫把、口杯、牙刷等产品的手柄,必须是圆润的;幼儿圆、及婴幼儿产品,少儿玩具等外观产品,边缘、夹角处都必须倒圆角处理;其它车站、码头、广场、宾馆等公共场所,所使用的凳椅、水码、健身器材、指示牌等产品,不管是塑料还是五金的,其外观裸露处的夹角或边缘,必须要倒圆角,避免发生安全事故。

 

3、倒圆角在产品结构设计上的重要作用

在没有犀牛、proe造型软件之前,产品造型效果图以ps、corlordraw平面设计为主,一般设计师不考虑外观倒圆角,或者说倒圆角不是外观造型者所考虑的。一般零部件外观倒圆角后,会影响产品内部空间布局及结构装配关系,因此倒圆角特征,更多的是从事产品结构相关技术人员所设计。

产品结构设计是产品设计及制造全流程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产品结构设计师根据外观造型图、效果图、模型或实物,完成产品所有零部件建构工作,然后,将图纸给到模具、研制、制造部门,完成模具制造等系列工作。

产品结构设计的可靠性、先进性将直接关系到产品的成本、性能、可加工及可制造性等关键质量指标。

3.1安全性倒圆角

不管何类别产品,所有裸露特征,正常或非正常使用时,涉及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时,优先选择倒圆角,且满足使用,不影响功能时,圆角尺寸越大越好。

3.2 五金工艺性倒圆角

五金壳体、端盖、轴承座、轴、法兰、支架等机械零部件,在车、铣、刨、磨基本车削加工后,其端面、夹角及其它外露边缘,都比较锋利,装配或使用过程中,都会造成安全隐患。此类零部件,行业通则,造型或建模过程中,默认状态都会做倒斜角或圆角处理。

五金箱体或壳体类结构零件,如发动机、机床齿轮箱等零部件,其加工工艺是采用翻砂铸造或精密铸造技术。加工时,通过熔炉,将块状金属原材料(生铁、生铝),熔化成高温液状,在浇注入型腔后冷却成型。金属液在型腔流动过程中,要求腔体圆滑通畅[4]。因此,此类零部件设计通用要求,就是不能有利角,所有特征及过渡处,必须倒圆角。一般圆角尺寸不小于2毫米,实现平滑过渡。

另一方面,高温金属液体充填型腔,冷却成型后会收缩,在特征过渡处会产生不同强度的“内应力”。“内应力”强度跟材料壁厚、温度、压力成正比。“内应力”会造成零部件形变,崩裂等一系列质量缺陷。“内应力”是物理现象,暂无法克服。理论上,圆角越大,内应力越小,对产品的质量影响也越小[5]。

五金钣金类壳体零件,在模具冲压成型时,是通过模具挤压、拉伸钣金原材料而加工成型,零件的夹角及边缘角,倒圆角时必须满足基本工艺成型要求。像碗、碟、盆等金属容器,既是造型、功能使用上的要求,也是在产品结构设计时,模具加工工艺成型上的要求。理论上,在满足功能情况下,倒圆角尺寸越大越有利于产品加工成型。

3.3 塑料制品倒圆角

塑料是工业产品主要原料之一,各种工业产品的壳体、箱体、本体、底座、支架等零部件,一般都由塑料所做成。由于塑料制品采用规模化生产,有质轻、价廉、工艺先进等优点。在工业产品研制过程中,会优先选用相关塑料材料。常用塑料加工工艺有注塑、压塑、挤塑、吹塑和吸塑等几种加工工艺,其中注塑加工是使用最多的一种加工工艺。

注塑加工工艺与五金铸造加工原理基本一致。注塑加工工艺主要由塑料模具和注塑机组成。注塑模具安装在注塑机上,模具由强度较高的数块模具钢组成,经过模具系列加工工艺后制作完成。模具号称“工业之母”,一般模具可完成最少50万次的开合,如果该零件是一模一穴的,意思是可以做50万件。注塑机是塑料加工的基础,其结构及工作原理,注塑机有基座、料斗、螺杆、套筒、模具夹持结构、推杆、动力装置、控制装置等组成。工作时,缠绕装置发热块的套筒将套筒内的塑料原料融化,在注塑机螺杆的挤压下,将熔融后的塑料注射进塑料模具。注塑机的规格有80T(吨),150T(吨)等不同规格。吨位数代表机器的锁模力,或者叫机器注射时的压力。注塑加工时,一般注塑机的压力大于产品的重量[6]。如300克重的本体零件,会选用350吨的注塑机。也就是说,每一克熔融后的塑料,将被1吨的压力注射进模具型腔。

举例来说,一般300克重的塑料壳体零件,设计壁厚2~3毫米,壳体上的筋、柱位壁厚0.8~1.5毫米。加工过程中,尽管注塑机压力比较大、模具强度也可以承受,但是零件若是结构性设计不好,注塑时,壳体内外表面会产生、少胶、缺胶、烧胶、缩水等质量缺陷。因设计缺陷,流动性不通畅,有时候还会出现模具前端跑披锋,后端缺胶现象,甚至出现极端的模具崩裂现象。随着设计人员水平的普遍提高,三维软件中流体力学、拔模分析等命令应用,目前较少出现极端情况。

为了克服注塑缺陷,保证熔融后的塑料能够顺畅,塑料零件设计时,所有壳体或本体内部特征夹角、边缘处,默认都需要倒圆角。一般开模的工程图,在图面上的技术要求处,一般会注明“未注圆角R0.5”。在模具装配与调试过程中,会对浇口、筋、柱位、边缘角、棱角等特征处省模、抛光,其目的也是为了改善塑料熔融后的流动性,保证零件注塑质量。

注塑加工跟五金铸造原理一样,在特征过渡等处亦会产生“内应力”。“内应力”会造成零件形状变化和部分特征脆裂,影响装配和质量隐患。通过“倒圆角”操作,是改善“内应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按照ISO国际标准委员会要求,在产品结构设计过程中,一般要经过由模具、塑料加工、制造等各部门高阶技术人员参加的产品结构工艺评审,确保设计及可加工技术的先进性。一般讨论较多,争议较大,最不易形成共识的,就是产品设计及加工时,“内应力”所带来的形变及加工问题。

4、结语

总体而言,随着工业制造现代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三维软件及新进激光数控设备的使用,普通模具制造水平较高,基本满足一般企业制造需要。“倒圆角”作为产品结构设计的一部分,其设计的内容、形式、大小,要根据不同的产品标准、设计要求,实时做出精准判断。通过对“倒圆角”的相关研究,可以迅速提高产品设计方面的认知,提高设计师乃至企业设计群体水平和能力。

   

参考文献:

[1] 周甘.我国机械产业模具技术的现状及未来前景[J].中国电子商务,2014,(13):259.

[2] 陈栩雪.Pro/E倒角功能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技巧[J].机电工程技术,2008,(6):23-25.

[3] 李凡.产品外观的造型意象设计技术要点分析[J].科技展望,2014,(14):44-44.

[4] 刘小华.ZL204铝合金半圆环铸件铸造工艺设计[J].铸造,2012,(3):326-328.

[5] 沈铁成.转炉炼钢双渣法操作探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141-142.

[6] 胡琳.基于Pro/E的手机外壳造型及注塑模具的设计[J].机电工程技术,2005,(9):40-45.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