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杂志期刊 >> 设计资讯 >> 建筑与环境设计视角

文化和旅游两中心融合 讲好广东新时代乡村发展故事

发布日期:2021-5-24 19:04:46 来源: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 作者: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共服务处 浏览: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相关要求,推动实施《广东省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以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及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整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创新乡村旅游公共服务管理机制,省文化和旅游厅自2020年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与旅游服务中心融合发展(以下简称“两中心融合”)试点工作。

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整合资源、共建共享”的原则,选取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态活跃、文旅产业发展较好的乡村地区进行创建。截至目前,全省首批共有173个文化和旅游服务中心开展试点建设工作,这种全新的文旅融合模式在全省各地乡村地区引起热烈反响,并呈蓬勃发展之势。据初步估算,预计全省试点年均接待游客将超过133.8万人次。在首批试点中,59个试点坐落于重点乡村旅游发展区域,42个试点位于历史文化名镇(村)中,37个试点处于景区/度假区周边,24个试点分布于南粤古驿道及红色旅游重点区域,11个试点与农业、工业、中医药等特色产业相结合,“两中心融合”在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功能服务提质增效方面,作出了有温度、接地气的创新与尝试,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主客共享,创出融合新模式

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包括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是根植于最基层的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包含党史教育、村史展示、文化娱乐、图书阅读等多种功能,在丰富村民业余生活的同时,也为乡村点亮了文化之灯。目前,全省共建成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614个、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5921个,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基本实现省、市、县、镇、村五级全覆盖。

旅游服务中心包括旅游集散中心与旅游咨询中心,是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游客关系最直接、最密切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然而,由于缺乏运营主体、相关法律保障、专项配套财政资金支持等原因,各地特别是乡村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服务发展水平较低。根据广东省乡村旅游发展因子分析,以乡村旅游公共服务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发展环境水平因子对乡村旅游的贡献只有13.9%,因此,旅游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是制约乡村旅游发展重要薄弱环节。

推动两中心融合,是全国首个在省域范围中,依托现有庞大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将旅游公共服务功能融入其中的创新尝试,此项工作从一开始便与文旅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实现了有机衔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推进,乡村旅游飞速发展,“两中心融合”工作开展恰逢其时。各地将“两中心融合”选点于交通相对便利、人流量较大、较为显著的位置,通过设施、功能、服务和人员的完善与整合,优先利用村祠堂、村史馆、文化旅游景点等人流集聚区域建设,一方面,可以将其建设成为小型的交通集散和咨询中心,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公共交通和信息咨询服务;另一方面,以社会化参与的方式赋予中心旅游属性,在提升乡村旅游人气的同时,增加信息咨询、民俗民风展示、土特产销售、预订民宿和餐饮等文化旅游服务功能。在广东省首批的173个试点中,有33个试点采取委托旅游企业或第三方等引入社会力量参与运营管理的方式进行建设,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将共建、共享、共融落到实处。

二、政策赋能,融出发展新格局

(一)财政资金扶持。从去年3月开始,在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导下,173个“两中心融合”试点工作在全省21个地级市全面铺开,在资金扶持方面,2020年-2021年,省级财政共投入资金1632万元,对试点单位给予补助;市县根据实际统筹和配套相关资金,结合乡村振兴工作,合力推动。

(二)发布指引规范。为使“两中心融合”工作规范化、体系化,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与旅游服务中心融合发展建设指引》,对“两中心融合”的建设位置、功能配置、场地设施等作出明确规范,为建设工作添薪加火。

(三)管理科学有效。省文化和旅游厅创新性开发设施管理系统,将中心位置、功能、服务项目、服务人数等一一录入,让公共服务工作有迹可循。除“两中心融合”以外,该管理系统更涵盖“粤书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有效整合省内文化资源,目前录入单位接近3万个。

(四)多方参与共建。省文化和旅游厅还积极引导全民参与、社会共建,统筹文体协管员、“三支一扶”大学毕业生、大学生村官、文化旅游志愿者等专兼职从事中心管理服务工作;在节假日期间举办具有乡村特色的各类文化旅游活动鼓励景点、民宿、书吧和土特产销售等旅游运营管理参与中心咨询公共服务,弥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服务效能短板,持续推动“两中心融合”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

三、因地制宜,找准融合切入点

“两中心融合”不仅盘活了当地的文化旅游资源,更为广大城乡积极创造条件,找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切入点,努力探索公共服务领域文旅融合的路径,让城乡互融有了更多路径和平台。它在提质增效振兴乡村的同时,通过游客口碑吸引更多新的游客来到乡村,从而提高村民的旅游收入,形成良性循环。政策红利激发创新活力,全省各市纷纷响应,充分整合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因地制宜,特色发展,打造出一批先行先试的典型样板。

(一)阵地共立共生。东莞市茶山镇南社村依托南社明清古村落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心以岭南风格为主,将古色古香的腰檐、窗花、墙面融入其中,充分展示古村落风景区独特美丽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圳松岗街道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经过升级改造,增加了旅游功能和元素,打造了非遗展厅、党史展厅等各功能齐全的松岗城市会客厅,以文化服务为基础、市民游客休闲体验为配套的红色文化艺术中心。

(二)资源共建共享。惠州市长宁镇埔筏村文化旅游服务中心,不仅设置了旅游资讯台、旅游宣传资料室、书画区、亲子阅读室、村史馆、党建活动室、四点半课堂等功能室,还成立了旅游志愿者队伍。此外,为活化中心功能,聚集中心人气,陆续开展了健康知识巡讲、“光盘行动”、“好媳妇”、“最美家庭”等多场活动,使游客深入了解当地村民文化风俗,也实现了资源设施综合利用,真正做到服务于民。

(三)文化共融共通。佛山市在“两中心融合”的建设中,因材施策,将水乡文化、祠堂文化、粤剧文化、非遗文化、美食文化等转化为试点建设特色化品牌活动,形成“一中心一特点”的发展局面。如禅城区南风古灶试点充分整合景区内文化创意类、非遗类的工作室及培训机构,开展具有“陶文化+岭南文化+非遗文化”特色的小型公益活动,将文化传承延到生活里;南海区九江镇吴家大院试点与邮政合作增设“侨乡记忆主题邮局”,并将本地的景点、文化、文创产品融入墙绘中,创新展示了九江镇的旅游资源及特色文化;高明区美的鹭湖试点在游客服务中心内增设共享书吧和非遗展示体验中心,着力打造非遗研学基地,开展剪纸、书法等文化旅游体验。

(四)智慧共融共进。在珠海,横琴游客服务中心在建设方面突出智慧旅游,设置智慧旅游展厅,开发全域智慧旅游地图系统,为游客提供自动导览、个性化旅游路线定制、语音导游讲解、景区详细介绍等智能服务,更引入warmcar共享汽车,具有24小时无人值守、随取即用、任意取还等智能化特点,为游客提供“一车游遍横琴国际休闲旅游岛”的特色服务。

四、春风化雨,焕发乡村生活新气象

(一)焕新乡村风貌。“两中心融合”建设符合当地居民和游客的文化旅游需求,开放时间更灵活、功能更齐全、当地居民更愿意参与其中,与此同时,乡村风貌和村民生活也随之发生着改变。佛山市禅城区紫南村市文旅部授牌的“国家级文旅融合示范点”,紫南村自确立“文化立村、文化强村、文化兴村”发展战略目标起,大力度地推动文旅产业发展,以“两中心融合”作为村集体打造文化公共服务提升和文旅营商环境优化的有力抓手,使紫南村游客与村民共生共存,村级文化建设事业与旅游市场经营行为共生共存,不断改良乡村人居环境。

(二)助力乡村旅游。从化区莲麻村便是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典型代表,在发展乡村旅游后,莲麻村民人均收入从2015年的1.56万元2020年增长112%至3.3万元,集体收入从28.5万元增长426%达到150万元;2019年接待游客约73.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近3000万元。莲麻村开展“两中心融合”试点工作,为乡村旅游发展如虎添翼,环境的改善、设施的升级改造都为莲麻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条件。此外,莲麻村已成为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不少市民游客到此游玩打卡,感受红色文化。

(三)共建良性生态。乡村旅游的谋划和建设,要集合全民力量,共建利村民、惠游客的良性生态圈,才能实现全域旅游理念中的“主客共享”。江门市蓬江区棠下镇良溪村整合各方力量,全新打造文化旅游服务中心,配套文化广场、停车场、旅游厕所,新建图书室、展览室、音乐室、村史馆、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非遗传习所等,培养一批本地村民导游,组建村民志愿者,为来自本地、外地游客以及海内外宗亲提供贴切的服务。江门市京梅村是蔡李佛文化的发源地和蔡李佛拳派始祖陈享的故乡。近年来,京梅村将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升级“两中心”,新建蔡李佛文化中心,将村内太福陈公祠改建成农家书屋,并计划在蔡李佛文创旗舰店内打造“粤书吧”,将蔡李佛文化中心、农家书屋、“粤书吧”与游客服务中心串联成线,从而进一步提升京梅村的文化品位。

(四)弘扬乡村文化。乡村旅游的发展,要融合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资源的魅力所在,也是旅游主体的出发点或归宿,更是旅游业兴旺发展的源泉。乳源是广东省民族自治县,地处粤北山区,被誉为“世界过山瑶之乡”。近年来,乳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独立到共享,破解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管用难题,实现阵地融合。在实现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功能服务的基础上,结合群众游客需求和民族特色,两年来开展了民族文化传承教育、主题阅读沙龙、品牌群文活动等近500场次,惠及群众游客62.3万人次。同时,利用旅游业态助推文化传承。在旅游集散中心打造了非遗扶贫工坊、瑶族文化创意园、瑶绣瑶服传承基地等,既丰富了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又助推了瑶族文化传承发展。

(五)引领乡村风尚。珠海市斗门区虾山大院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内一个入驻的咖啡屋受到了村里年轻人的喜爱。据经营者介绍,“以前村里没有咖啡屋,我们为了丰富游客体验便开了一个,没想到现在成了村里年轻人最喜欢来的地方。”综合性文化服务场所的活化利用不仅丰富了乡村生活,更是是基层文化服务的发展方向,“两中心”的打造传播着城市乡村生活新风尚。

下一步,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将在原有基础上,计划再建60—70个试点,并在文化和旅游特色村、乡村旅游重点村等乡村旅游发展良好的地区打造示范点,力争在三年内全省两中心融合点总量达到300个,让“两中心融合”成为书写文旅行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满意答卷、巩固奔康成效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支撑。

收起